澳大利亞
『衝突解決教育』讓孩子們在現實情境中學會解決問題
『你最近卷入了哪種類型的衝突?還有哪些人卷入這次衝突?衝突發生時你是忽略它,還是立刻作出反應,還是過一會兒纔作出反應?其他人是如何反應的?衝突中你是否使用了暴力的語言或行為?衝突結束時有人受傷嗎?……』這是澳大利亞小學生的一份作業,也是衝突解決教育的一部分。
根據中小學生的不同年齡,澳大利亞實施相應的衝突解決教育,分為四個年齡段,核心內容是認識衝突、溝通和感受、團隊建設、衝突解決技巧、同伴調節、協商與和平。5歲至7歲的學生需要了解衝突可能發生的地方,明白衝突的問題是什麼,知道解決衝突的做法,回顧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衝突。8歲至10歲的學生需要分析導致衝突的原因,什麼使衝突變得更糟,以及存在偏見的可能性。11歲的學生要學習雙方是如何卷入衝突的,什麼會讓衝突昇級,並根據給定的衝突情境,嘗試解決衝突並說明理由。12歲至15歲的學生要系統了解與家人、同伴或權威人士的各種衝突類型,嘗試解決電影、電視或書籍中出現的衝突場面,掌握同伴壓力、嫉妒偏見、拒絕服從等衝突的常見原因。
其中,教師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訓練學生對衝突情景的分析與嘗試解決衝突的能力。教師會給學生設定場景,從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比如弟弟看動畫片影響了哥哥寫作業,學生需要說出衝突的焦點,設想哥哥和弟弟在衝突中的感受,並指出兄弟兩人應該怎樣做;比如三個女孩在編排舞蹈的過程中有了分歧,學生要思考這些女孩怎麼做纔能冷靜下來,並分別扮演衝突卷入者,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陳述各自感受來解決這個衝突;比如一群同學因為新同學的穿著而排斥她,對她粗魯地說話,學生要分析情景,設置解決方案,並討論如何執行。
加拿大
『粉色T恤日』抵制校園欺凌
2007年,在加拿大的新斯科捨省,兩名學生發現同班同學由於身穿粉色T恤而受到欺凌,他們出去購買了50件粉色T恤,分發給同班同學,由此向欺凌者傳遞一個信息:欺凌行為將不再被容忍。從那以後,每年2月底,加拿大的中小學生都會身著粉色T恤,走上市中心街頭,打著標語,舉著橫幅,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性『抵制校園欺凌行為』的活動,即『粉色T恤日』。
在2012年的『粉色T恤日』活動中,加拿大溫哥華當地的媒體采訪了參加游行的學生和教師。一位名為米歇爾的同學說:『在學校的專題交流會上,你可以勇敢地站起來抵抗欺凌者,或者學會如何解決你和朋友或欺凌者之間存在的問題。幾乎每天都有人被欺凌,這一行為必須得到重視,你需要在清晨醒來時有安全感。』林恩是溫哥華的一名教師,她認為重要的是盡早發現欺凌行為,幫助欺凌者找出其威脅他人行為的原因:『通常這些人本身存在某些問題,我們幫助他們學會同情別人,了解別人的感受,讓他們認識到沒有人應該被欺凌。』
事實上,加拿大政府一直致力於改善基礎教育的校園環境安全,學校也有較為完備的校園欺凌預防體系。學校設有安全校園行動小組,明確規定了校長、教師、家長、社區的職責,學生則是整個體系的受益人。校長需要保障預防計劃在學校順利實施;教師將預防欺凌嵌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以此樹立良好的學校風氣;家長需要及時識別孩子可能遭受欺凌的特殊表現,如孩子飲食習慣的改變、不願上學等;社區也需要參與評估學校的環境安全,使得整個社會的成年人對學生起到模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