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治聚焦  >  新聞
搜 索
海口"海撈文物"調查:走私?詐騙?疑似文物從哪來
2017-03-20 10:09:20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陳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商家稱物件出自西沙沈船

  收藏人士認為不是走私就是詐騙海口『海撈文物』市場調查

  海口文玩市場商家展示的玉器、梅瓶及商家在微信朋友圈發的廣告。制圖/高岳

  調查動機

  在海南省海口市的古玩市場,出現了一批『神秘』的物件,據傳是漁民從西沙沈船中打撈出來的,不少人帶著成箱的現金到海口、瓊海收購『文物』。漁民所說的『文物』究竟從何而來?是真文物還是騙局?

  在海南省瓊海市,漁民之間流傳著多個關於『海撈文物』的傳言:

  『瓊海市潭門鎮漁民經常到西沙打魚,在西沙意外打撈出來大量「文物」』;

  『這些「文物」疑似清朝宮廷流失的珍貴文物,現身海口古玩市場』;

  ……

  這些關於文物的傳言是真是假?3月初,《法制日報》記者赴海南進行了調查。

  漁民家裡擺滿『文物』

  在瓊海市,記者輾轉聯系上當地一位收藏界人士。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界人士告訴記者,『潭門鎮漁民經常到西沙打魚,從西沙意外打撈出來大量文物』。

  在他的陪同下,記者從瓊海市區趕到潭門港時,臨近中午時分,十幾位漁民在港口擺著海鮮攤位,賣對蝦、石斑魚、硨磲、貝殼,港口的漁船一艘挨著一艘。

  潭門鎮地處瓊海市東部沿海,距離城區大約20公裡,東面環海,南鄰博鰲。當地有兩個港口,其中,潭門港是漁港。公開資料顯示,至遲自明朝始,潭門鎮人就在南海打魚討生活,經常活動的海域包括西沙和南沙。

  南海不但有海產品,還有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

  《人民日報》2011年11月中旬的一篇報道稱,當年四五月間,海南省文物局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共巡查了西沙48處水下文化遺存,發現盜掘面積佔遺存面積50%以上的有26處,有些沈船遺址中心區域已被盜掘一空。

  來自中國新聞網的報道稱:2000年以來,僅潭門邊防派出所就繳獲各類水下文物20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文物1000餘件。

  另有中國新聞網2012年6月14日的報道稱,海南省文物局時任局長王亦平對媒體記者介紹說,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海沈船量為124艘,按船貨平均運載量計算可達5萬件,目前發現的沈船總量在不斷增加』。

  2012年7月,《海南日報》刊發的一篇報道,提及1996年西沙華光礁1號沈船遺址被發現後,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來自海南省內外的不法人員齊聚潭門,非法撈取西沙水下文物,一些當地漁民甚至改行成為『文物販子』。

  站在潭門港岸邊,那位當地收藏界人士指著港口說:『潭門當地的一些漁民從這裡出海,回到這裡的時候,有的就帶回從海裡撈起來的「文物」,東西五花八門,撈起來就賣了。』

  這位收藏界人士說,2015年年底,他聽說一件事,『有一個船老大在西沙發現了一艘沈船,撈上來很多東西』。

  『這一次非比尋常。』從那時起,這位收藏界人士一直關注此事。

  記者追問,『這些被稱為文物的東西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撈出來的?』

  這位人士說,『船老大特別神秘,誰都不見,沒人知道具體是在哪裡撈上來的』。

  他告訴記者,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跟隨一名從海口到潭門收購文物的人進入一個『出貨』的漁民家,看見這名漁民家裡擺滿了撈上來的疑似文物。據這名漁民講述,已經有人帶著成箱的現金買走漁家打撈上來的幾千件疑似文物。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