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律時評
搜 索
打卡組隊 App打卡自我監督能否勒住散漫學風?
2017-03-06 13:44: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打開手機App、刷單詞、打卡已成為河海大學夏宇每日必做之事。結束了研究生初試的她仍每天背60個單詞,夏宇想著,再堅持10天便可以拿到打卡300天的榮譽勛章了。起初,為了督促自己學習,夏宇加入了打卡小組的微信群,若打卡率低於90%就會被踢出去,『群裡有上百人,群主每天都會查看打卡情況,很嚴格』。

  湖北高校傳媒協會面向全國高校進行了『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情況』問卷調查,共收回了182份有效問卷,63.19%的學生表示用過打卡功能,而其中80%的人打卡天數在50天以下。

  近期,學習類App打卡在高校裡流行起來,成為督促同學們自我學習的新方法。而校園新現象的誕生也伴隨了新問題的出現,『卡奴』一詞在校園裡流傳開來,被用來形容為了完成每日打卡任務而疲於應付的學生。有老師擔心,部分同學為了完成打卡任務而被動學習,結果效率低,成效差,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專家指出,打卡現象恰恰說明了大學生對於自我的監督與規劃能力的缺失,大學階段學生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仍是待解命題。

  打卡組隊逼自己完成任務

  『看見同學在用單詞軟件打卡,背了200多天,自己也想試試。』為應對雅思考試,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專業的朱翰為開始每天將打卡記錄分享到朋友圈。

  為堅持下去,他加入了單詞小組,需每天打卡簽到,『落一天,就會被組長踢出去。』有時候,朱翰為會看看小組裡的打卡排行榜,最高的打卡率達到100%,堅持了上百天。他定了鬧鍾,將自己的學習時間固定在晚上11點左右。偶爾因事情耽誤了,完成不了當天的打卡任務,朱翰為耍了個小聰明,將軟件裡的北京時間換成美國時間,『這樣就可以多爭取幾個小時學習』。最遲的一次,凌晨3時左右,他纔完成打卡任務。

  朱翰為發現,身邊也有一些人使用類似的軟件打卡,晚上睡覺前刷朋友圈時最多能看到4條打卡記錄。看到打卡時間比自己長的,朱翰為心裡也會受到鼓勵,打卡的勁頭更足了。

  堅持了3個月後,朱翰為記憶了2000多個單詞,成功通過了雅思考試。

  閱讀、分享打卡故事也成為打卡學習者自我激勵的一種方式。

  在某單詞軟件裡,有人在打卡滿365天時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故事。網名為persist的帖子這樣介紹,大二時,因同學介紹纔開始打卡學習,可自己『做事毛毛躁躁,始終堅持不下來』,直到大三決定開始考研了,纔咬緊牙,下定決心每天學習。打卡和敷面膜成為她每天必做的事,經常一邊敷面膜一邊看閱讀材料。有時候忙起來了,吃飯的時候就把背單詞、閱讀當成了『調味劑』,擠出時間去完成打卡任務。

  在她看來,閱讀別人的打卡故事對自己也是種激勵,碰到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挑兩篇故事讀,『讓自己重新充滿正能量』。剛剛實現目標的她,在打卡小組組長的邀請下,分享了自己的打卡經歷。不少網友在下方留言:『加油』『向你學習』。

  在高校,除了單詞軟件打卡,習慣監督類打卡軟件也走進了學生的視野。武漢某高校會計專業的王志昭在論壇上看到了一篇學習規劃經驗帖,其中推薦了一款督促習慣養成的軟件。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半早睡成為他設置的第一個任務,隨後跑步、看書,甚至是吃飯的時間都逐步作了詳細的規劃。一到規定的時間,軟件會自動提醒他去完成相應的任務,『感覺生活的計劃性更強了』。王志昭會不時地將自己的打卡記錄分享到朋友圈,有不少的親戚朋友留言點贊,他覺得挺有成就感的。

  在河北工業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的韓春旺看來打卡對自己是個提醒。有時候看著朋友圈裡滿滿的打卡記錄,他覺得心裡很踏實,『打卡只是個形式,主要是通過外部壓力,逼著我完成任務』。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