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法制  >  法律時評
搜 索
別讓偽科學『攻陷』朋友圈
2017-03-03 15:14:4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王大鵬

  不知最近你有沒有被一條『不同的爸媽,同一個朋友圈』的帖子刷屏?帖子直擊一個目前堪稱『普遍』的現象:某些社交圈已經成為偽科學傳播的泛濫區。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偽科學、謠言『攻陷』我們的朋友圈呢?筆者認為,只有用科學的理論來加以分析,纔能采取有效的手段來治理和防范。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第三人效果』理論,它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1983年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對『我』或『你』未必產生多大影響,然而對『他者』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比如,個體可能會認為有關新藥的廣告或者吸煙有害健康這樣的信息對其他人的影響要大過對自己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纔會把認為對朋友圈的『他者』有重要影響的文章轉發出去,但是往往很多內容都沒有得到證實或者論證,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謠言和偽科學傳播的范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親人的微信群中經常會有人分享很多所謂『健康』的信息。

  人們之所以會相信偽科學和謠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個體的『偷懶』習慣——我們在認知上的『吝嗇』,會讓我們通過捷徑來處理信息。而這種認知捷徑會受到先入為主的信息左右,如果起初我們接受的信息存在著偏差,那麼後續改變這種態度和觀點的難度就會很大,因為我們會用已有的觀點來同化後續的信息和觀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就要注重科學傳播的質量——這不僅包括科學性,還要和公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科學更接地氣。

  有觀點認為,科普也可以看作在為科學『打廣告』,科學傳播有必要效仿市場營銷的做法進行科學『營銷』。只不過科學『營銷』的目的,不僅要銷售產品——普及知識,更多的是體現產品的價值和服務——讓更多的人樹立科學精神、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當然,在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同時,我們也要培養傳播媒介的科學素養。畢竟媒介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單就科學傳播本身來說,通過可信賴的渠道獲得可信賴的信息,往往事半功倍。

  今天,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精神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如果我們不能用科學、理性的『營養』去滿足精神需求,那麼不科學、非理性的東西必然會甚囂塵上。如何阻止偽科學『攻佔』朋友圈,怎樣讓科學傳播更有效力,這是所有人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責任編輯:焦志明